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會在水龍頭、蓮蓬頭、熱水壺或其他與水接觸的地方,發現泛黃或斑白的水垢。但你知道水垢成分是什麼嗎?以及它對人體是否有害呢?接下來,本文將帶你認識水垢形成的原因、造成的困擾,並提供去除水垢的最佳解方!

在了解水垢成分之前,我們先來認識水垢產生的原因。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,與水中的鈣、鎂離子濃度有關,水中溶解的鈣離子和鎂離子會與酸根離子結合,形成碳酸鈣和碳酸鎂等不溶於水的沉澱物,隨著時間的累積,這些沉澱物最終形成我們所謂的「水垢」。
而根據水中鈣、鎂離子的濃度,可將水分為硬水和軟水。若每公升水中的鈣鎂離子含量大於120毫克則可稱為硬水,不僅容易形成水垢,還會影響洗滌用品的清潔效果,使衣服變得黯淡無光;而軟水中這些金屬離子濃度較低,所以口感上較為柔和甘甜,也不易產生水垢。
水垢的主要成分,實際上是由碳酸鈣、硫酸鈣、氫氧化鎂和碳酸鎂等礦物質沉澱所構成。這些含有鈣鎂離子的固體化合物在水中不易溶解,對人體無任何健康風險,因為鈣和鎂離子即使隨著飲用水被攝入體內,也不會有不良影響。然而,雖然水垢成分對健康無害,但它卻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些困擾:
在水壺、水龍頭等地方會發現黃白色的水漬垢斑殘留,這不僅影響物品的外觀,也會使清潔上變得更加困難。
硬水在加熱後會產生碳酸鎂和碳酸鈣沉澱,而這些盛水容器底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,便會形成水垢。因此在飲用時會感覺口感厚重苦澀,若用來沖泡咖啡或茶,則可能改變原本的風味和香氣。
水垢不僅會影響洗碗機、熱水器等用水電器加熱效能,還可能會堵塞用水管線,降低電器整體的運行效能和壽命,進而增加維修與更換成本。
因此,建議裝設淨水器、以軟化水質的方式來處理水垢,保持用水設備的清潔和功能,並提高飲用水的品質。

閱讀完以上關於水垢形成的原因,以及水垢所帶來的困擾後,如何減少水垢的產生,想必是每個家庭都想知道的問題。
首先,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所在區域的水質硬度,也就是水中礦物質的含量。一般來說,水質硬度越高,水垢就越容易形成。以台灣北部的水質而言,總硬度範圍約落在20 – 150 ppm,這樣的中軟水相對適合飲用;然而,集中了大量重工業和存在老舊管線的中南部地區,水質硬度約在100 – 300 ppm,使口感偏苦澀,更容易產生水垢。
因此,若自己所在區域的水質偏硬,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淨水設備來減少水垢堆積。為你推薦愛惠浦的PurVive®-4HL淨水設備,其除鉛技術讓水質達到了世界級除鉛標準,保護全家人免受重金屬鉛的高毒性傷害;另外,此款淨水器具備高效濾水功能,最高處理量可達到1000加侖,足以滿足一般家庭的用水需求。
選擇PurVive®-4HL淨水設備還能有效軟化水質,降低水中碳酸鈣與碳酸鎂形成硬垢的機率,協助家庭從根源下手,確保水質保持高品質的口感風味;並利用專利活性碳配方Micro-Pure和專利Precoat多褶複濾膜,細緻過濾水中任何大於0.5微米的雜質,保證為家人帶來最純淨的飲用水!